孰文?孰武?念天下之派系,莫过于文武二字。看古往今来,文者,多吟诗作对之雅事;武者,则击节舞剑征战沙场之豪情。一曰静,一曰动。静难喻动,动难示静。嗟呼!文武岂非不能结合?文辞难道不可体现武魄?
看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我们耳熟能详,嗟叹不已。何以?皆因那跃然纸背的报国-敌的高昂激奋,那忧国忧民的悲愁抑郁,愿得此生长报国,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决心透过短短的诗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,一代英雄以文载武,把他的感慨用诗篇千百年传下来,激荡起我们的满腔热血!
把吴钩看了,栏杆拍遍,无人会,登临意,反复吟读,简直让有志之士扼腕痛惜!国难当前,宝刀本来用于-敌,但有将相之才的辛弃疾却只能拔刀在手里盯着。《破阵子》里有醉里挑灯看剑,《水调歌头》里有长剑倚天谁问,拍遍栏杆,徒唤奈何!――你感受到了吗?悲郁的文辞中流露着国难当前一个铁峥峥汉子的百感交织:仇恨焦虑,失落苦闷,而却仍顽强等待,对国家民族不舍不弃。
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《绝命诗》中的这两句,慷慨激昂,视死如归的豪情便在这里一览无遗。看吧!文能载武呼?在这一篇又一篇的激扬文字中,浮凸出气吞山河的万丈豪情,浮凸出中国人雄赳赳的武魂。
为什么我们可以从这些平常文字中看出如此顽强的性格,坚定的自信心以及强大的爱国热情?――这些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文官武将把他们的一腔热血,他们的未筹壮志,他们的郁闷痛切于有意无意间都注入了文字中,于是,文字里透出武的气魄,武的精神也回荡在文字中。他们用文字把武刻画了出来,他们把文与武结合在一起,于是刚柔并济,于是气贯长虹。
然而,单是这一点,显然是不够的――文能载武,不仅载其精神,亦能载其攻击之实质。鲁迅以笔为刀-,纵横于硝烟弥漫的反动文学中。他的杂文,他的小说,乃至他的诗篇,如-似弹,毫不留情地攻向敌人设置的虚伪堡垒,一针见血地击中敌人的要害。闻一多的文章则如战场上的激扬鼓点,咚、咚、咚,鼓舞着千万战士傲视敌人无畏前进。他着名的《最后一次讲演》,抑扬顿挫,气盖彤云,揭露了国民党貌似强大的空虚实质,预示着人民胜利的必然结果。这篇身体力行的战斗檄文加强了革命战士的信心,更激发起无数爱国志士投身革命事业。
还有一种以文载武的形式,把箭头指向己方,如号角吹响――如果我们不去打仗,敌人-死了我们,并用-头指着我们的骨头说:看,这是奴隶!田间,当代着名诗人,配合革命形势,巧妙地用简单的文字发动广大群众一致抗日。
这就是文字的力量,它是布帛,也充-弹;观雅事,也载着了然世事的洞明,非比寻常的智慧;更重要的,它载着不畏强敌、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!